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中,我們探討了在創作虛構角色,甚至撰寫故事時,運用性格類型理論的好處。但在實際創作時,這究竟會呈現出什麼樣貌呢?讓我們更深入看看,如何將性格類型理論納入角色塑造,幫助角色更真實可信,並結合一些實例具體說明。
一致性
只要牢記角色的性格類型,作者就能打造出合理且一貫的行為舉止,避免因角色行動顯得反覆無常或不協調而令讀者困惑或厭煩。我們先從一個例子談起。
例子: Denise Washington 中士(一位情緒易波動的主人公,ENFJ-T)總是第一個衝進突擊現場。自從加入警隊以來毫不鬆懈,她想在那片偶爾令她喘不過氣的藍制服男子海中證明自己。她以自豪的態度工作,堅毅地踏出每一步,要一腳踢破部門陳腐過時的思維,就如同她在突襲中踢開大門一樣堅決。
參考性格理論中對「情緒易波動的主人公」類型的描述,就能明白這個角色在各種情境下的可能反應。她大膽、擅於規劃、理想主義且內心不安。了解她這類特質驅動的傾向與行為,有助於作者決定她遇到同事間的爭執、愛人的爭吵、家人的離世,甚至像孩子打翻檯燈這麼簡單的情節時,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這種做法無論寫到故事哪一部分,都能維持角色性格的穩定性。
當然,有時候角色必須做出與其性格類型似乎不符的選擇。這時,作者就要確保為這樣的行動提供或暗示合理的原因。(這一主題我們將在第三部分更詳盡討論。)
動機
注意性格特質驅動的行為,有助於作者賦予角色細緻且合情合理的行動理由,這也能與角色的背景故事和個人細節巧妙交織。
例子: Arman(一位自信果斷的邏輯學家,INTP-A)曾經在哈里發國內四處漂泊,無法在父親的技藝中找到樂趣,也無法在母親身旁感到滿足——對於父母的不諒解,他也習以為常。發現新事物的刺激不斷召喚著他,而解除貴族所掌握寶石的挑戰更讓他躍躍欲試。Arman 對於盜取富人財物毫無罪惡感,也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理由不能就此致富,他總是心情愉快地追逐一個又一個巧妙新奇的計謀。
為什麼 Arman 對法律與父母的期望毫不在意?他只是個貪婪的傢伙嗎?其實未必。作為一名天馬行空、理性思考的類型,他會用理性繞過一切限制靈感的羈絆,習慣獨立思考,因為他對他人情感較為遲鈍。他自信果斷的身份使他充滿自信,卻對生活結構缺乏野心——做什麼都隨心所欲。「隨機應變」的人格特質驅動著他的好奇心,也讓他對打破常規毫無壓力。他是個討人喜歡的小壞蛋,但對於只顧自我的作為毫不悔改。
角色互動
了解不同性格類型如何相互影響有助於作者掌握角色情感上的正面或負面碰撞,啟發出色彩豐富的情節與場景。
例子: Luca(情緒易波動的調停者,INFP-T)對和自己一起搭乘纜車的陌生人愈發擔憂。纜車偏偏在雪融季節,正當銳利岩石從薄雪中刺出時,莫名其妙停了下來,這就夠糟糕了,但身旁這位美國人似乎像他的外表一樣毫不在意。“兄弟,我們跳下去應該沒事吧?”那個美國人(自信果斷的企業家,ESTP-A)一邊說,一邊身體前傾,大膽地晃動著雙人座。“請不要動了。我們等著救援吧,拜託。”Luca 用帶著痛苦的瑞士口音英語懇求著,暗自懊悔沒留在自己伯恩的小工作室。美國人只是輕笑幾聲,反而搖著腿讓纜車晃得更厲害。“放輕鬆啦,兄弟……”
知道 Luca 是個敏感、害羞退縮的類型,有助於作者描寫他面對大膽又散漫的自信果斷企業家時的自然反應。Luca 怕得要命,卻仍然維持禮貌;而美國人則自信於自己判斷當下的狀況,對別人對於“如果發生意外”的擔心完全不掛心。只要對角色個性的極端差異有清楚認識,他們之間的火花幾乎自然而然地跳脫紙面。
內心反應
當有性格理論作為角色行為的路線圖時,描寫他們對事件的內心感受就容易許多,有助於作者豐富角色的反應和內心思緒。這在角色獨白和內心劇情上尤其實用。例如,想像一則主角為中年喪偶男子,厭倦孤獨,努力掙脫孤寂的故事。
例子: Christopher(情緒易波動的架構師,INTJ-T)完全不知該如何應對女店員對他的調情。這只是出於專業,還是真的欣賞他?還是都只是他一廂情願地想像?他曾試過給大額小費,也曾完全不付小費,但她總是給他特別關注,勾起他久違的少年希望。和年輕女子約會的念頭讓他猶豫再三,他懷疑自己是否能允許自己順從慾望而行。當然,他那些自我折磨的思索,最終並未換來任何社交膽量,這天早上的互動依然如一杯咖啡般平淡無奇。
了解特質驅動的內心運作,有助於作者挑選角色的性格類型,進而貼切描繪他們的內心世界。一位情緒易波動的架構師和這位寡居者形象正好相配,因為儘管擁有豐富的想像和渴望,這種性格類型常常猶豫不前,總是用理性審視自我感受而非單純表達——這種傾向讓浪漫戲碼在故事上張力十足。
角色自主性
小說作者通常受限於自己的性格類型,無意間將自身投射在角色身上,偶爾也不小心混淆了角色的個性。要真正像一個與自己天差地別的人思考確實很具挑戰性,但有了性格類型理論,作者就能更得心應手地塑造不同於自己的角色。這同時能夠幫助作者區分各個角色,即便是來自同一位作者之筆,也能各自鮮明有趣。
例子: 一位情緒易波動的活動家(ENFP-T)作者,正創作一則陰沈故事:一對郊區夫妻努力面對唯一的孩子——一位因酒駕車禍身亡的青少年——的離世之痛。作者決定讓父親成為一位情緒易波動的物流師(ISTJ-T),並研究這種類型將如何處理傷痛。這位作者在現實中若遭逢喪親,可能會自然地向親友尋求支持,但他意識到這位父親角色更可能壓抑痛苦,於是寫下他借酒澆愁,藉此逃避情緒的自我麻痺。
要寫出與自己非常不同的人物確實不簡單,但性格理論就像一位導遊,帶你走進陌生心靈世界。
靈活的創作靈感
當角色透過性格類型加以塑造時,作者能輕易看出角色的可能生活,啟發出不少絕妙劇情。角色性格之間的衝突或和諧,乃至作事方式與長遠目標,都會因形塑得當的性格類型而更加鮮明。不同類型間可能的互動只是個開端,作者依舊可以在此基礎上發揮想像,靈活決定角色的行動。
例子: 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也許因互補而培養出深厚默契,成為絕佳搭檔。反過來說,這些性格也可能因不夠成熟、無法認知合作的價值,而彼此對立水火不容。而性格極為相似的角色,或許能惺惺相惜,但也可能因文化、信念乃至個人動機產生巨大衝突,儘管表面個性能共鳴,內裡卻難以契合。
不論角色性格是將彼此緊密連結,還是推向對立,只要這一切是由性格理論作為動機根據,故事的層次都將更豐富。有了角色厚度和一致性,也不代表他們必須毫無驚喜可言——而這正是我們下一篇文章要討論的主題。
延伸閱讀
歡迎閱讀我們小說寫作系列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