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創意寫作者,並且經常利用 16Personalities 來更好地理解自己、朋友、親人、同學或同事,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疑問:我可以把這些概念運用在寫作裡嗎?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想法,歡迎繼續閱讀——這篇文章正是為你而寫!在這個六篇系列的「小說寫作中的人格理論」中,我們將從打造深刻可信的角色基礎、理解動機、到創造層次豐富的反派,一起探索把我們的人格理論應用於虛構角色的可能與侷限。
首先,讓我們思考一個核心問題:是什麼讓虛構角色令人難忘且充滿吸引力?
為何角色能夠吸引讀者
小說讓我們得以逃離現實,進入另一個世界,並且伴隨角色經歷故事的進展、分享他們的行動與感受。小說能觸及我們內心深處,因為它映照出我們的價值觀、經歷和夢想,讓我們在共鳴中暢遊幻想與自我投射。
反之,看到我們無法體驗、或與自身截然不同的事物,也有強烈吸引力——小說能讓我們換個角度看世界,幫助我們理解不同觀點,或是體會現實生活以外的刺激,這些層面都極具魅力。無論是閱讀暢銷作家的鉅作,還是親自用紙筆編織幻想,這種感覺都非常美妙。
一部吸引人的小說,關鍵之一就是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投入感情的角色。有時候,角色好像只是劇情的陪襯,但想想影視作品:為什麼演員會花那麼多心思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聲調上?正是因為這些細節能將觀眾帶入故事。
書面小說通常不會為這類視覺細節下明確定義,反而讓讀者自行參與創作、發揮想像,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每個讀者心中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形象,這本身就是一種魔力。
角色一致性的重要性
讀者的想像力,讓作者無需把角色描繪得鉅細靡遺,同時也帶來機會和責任。角色本身必須能激發想像力,而不是壓抑它。寫作者可以闡述出自己心中的形象,但不必陷入詳盡的肖像描寫,這樣才能讓讀者將自己代入角色,進而更好地理解他們。
不管故事設定或情節如何,角色就是作者與讀者交流人性與經驗的載體。無論是想營造緊張感、敬佩、同情、恐懼還是興奮,角色都成為讀者人性的延伸,彷彿讀者的一部分心靈和身體,也投射進了小說當中。角色幾乎就像是讀者的感官,使人能真切體會角色的感受與經歷。
當角色在性格上保持一致,這樣的心靈融合就更加容易實現——如果角色行為毫無規律、莫名其妙,反而讓讀者難以產生共鳴,因為這樣的行為不會讓人覺得「像自己」。如果角色的行動只是受外在事件推動,缺乏內在動機,那麼這些角色往往既模糊又平面,無法鮮明立體。真正強大的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規則,而當角色自己違反這套規則時,讀者往往會感到困惑,甚至被原本引人入勝的故事一把拋出。
一套現實可行的系統
立體的角色能讓故事更具吸引力,甚至還能成為寫作的強大助力。我們可以將角色和他們之間的互動,暫時比擬為一輛有機械問題的汽車——這種狀況對許多作家來說並不陌生。如果說優秀的作家就像一位好技師,善於替換配件讓汽車順利運作,那麼工程師則擁有更深入的知識,能根據設計預測甚至改善汽車性能。如果作者能像工程師一樣,充分洞悉角色的人格特質,將能預測角色與情境、其他角色互動時會產生哪些變化,創造出不僅可信而且層次豐富的故事。
當決定要詳細塑造角色時,作家並不必憑空自創工具,他們可以善用現成的系統來幫助自己。舉例來說,有些中世紀奇幻小說作家會用《龍與地下城》角色扮演遊戲中的規則來構建角色。這套系統雖對該類型故事頗有助益,但卻無法涵蓋性格的關鍵面向,還是需要作家額外去定義那些部分。
而人格類型理論便能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從缺乏靈魂的無力人物、單調說教的英雄、甚至老套的壞蛋手中把我們救出。我們基於研究的人格類型理論,對於幫助作家定義、理解乃至描述自己創建的角色,是一項極具價值的工具。不僅不會受其限制,反而能大大拓展創造的空間——更多精彩內容會在後面介紹。
小說作者在頭腦中要同時掌握許多元素:場景、劇情、角色、節奏等。人格類型理論可以在創作過程中提供有力指引,成為一盞溫和的明燈。反正人格類型本身,就是包容眾多細緻特質的寬廣分類,不會把角色行為牢牢框限死。反之,它能幫助作者描繪角色行動背後的動機,讓這些動機呈現出令人驚訝的真實感。
運用我們的 16 種人格類型(包括 Identity 特質)作為創建角色的基本範本,遠比完全從零開始要有效許多。每種人格類型雖然十分寬泛,但它們都有典型行為,這些行為會影響角色與其所處世界、其他角色、以及自身的互動。類型理論還能讓作家洞悉特定人格類型常見的生命歷程——無論是個人、社交還是職業層面——藉此激發出與角色個性高度契合的情節靈感。
很多人在閱讀我們網站上的人格類型時,常會心想:我就認識這樣的人! 或是 哇,這根本在講我。同樣地,當作家有意識且細緻地以人格類型為基礎塑造角色時,讀者也會覺得這些角色就像現實中的人——這正是創作價值的精髓。
延伸閱讀
歡迎閱讀我們小說寫作系列的其他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