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中,我们探讨了为什么人格类型理论能够为塑造虚构角色、甚至写作本身带来帮助。那么,在实际写作中,这一理论应如何应用?让我们更深入地看看,如何将人格类型理论融入人物塑造,从而让角色更具真实感和可信度,并结合一些实例加以说明。
一致性
牢记角色的人格类型,可以帮助作者塑造出行为高度一致的角色,避免角色举止反复无常、前后矛盾,令读者感到困惑或恼火。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例子:Denise Washington中士(情绪易波动的主人公,ENFJ-T)总是第一个冲进行动现场。从加入警队的第一天起,她就坚持不懈,渴望在这片蓝色男性海洋中证明自己,那氛围有时几乎让她窒息。她以自豪之心投入工作,坚定地迈出每一步,决心在警局那陈旧守旧的观念上踢出一个缺口,就像她在突袭时踹开房门一样果断。
参考情绪易波动的主人公这一人格类型理论模型,可以帮助理解这位角色在任何情境下可能的反应。她大胆、目光长远、充满理想且不安于现状。了解她由性格驱动的倾向,能引导作者在写到她与同事发生分歧、与爱人争执、经历家庭成员离世,甚至只是看到孩子打碎灯具这样的小事时,合理把握她的行为。这无论故事写到哪一部分,都能确保角色行为的连贯统一。
有时,角色可能需要做出看似与人格类型不符的行为。这时,作者应适当解释或展现其动机或原因。(我们将在第三部分更详细深入讨论这一话题。)
动机
关注性格驱动的行为,有助于作者为角色的行动赋予合理且深刻的动因,同时与角色的背景故事和个人细节自然结合。
例子:Arman(自信果断的逻辑学家,INTP-A)在哈里发领地四处漂泊,无论父亲的手艺还是母亲的陪伴,都无法让他获得快乐或满足——他对父母的失望也毫不在意。发现的刺激不断呼唤他前进,同时他又很享受挑战,将最美的宝石从贵族手中解放出来。Arman并不认为偷窃富人的行为有何罪恶,也找不到不让自己变得富有的理由,他总是愉快地追逐着新奇巧妙的计划。
为什么Arman对法律毫不关心,也不在意父母的期望?他仅仅是个贪婪无情的人吗?未必。作为天马行空、理性思考类型,他善于为一切限制自己灵感的规则找借口,并因较少受他人情感影响,更加独立特立。自信果断的身份让他对人生充满自信,但缺乏固定目标——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随机应变人格特质驱使着他的好奇心,也让他挑战规则时更加自在。他是个讨人喜欢的“淘气鬼”,却在自我导向上毫不悔恨。
角色互动
深入理解不同人格类型之间的互动,有助于作者构思角色间的正面与负面交锋,为情节和场景提供灵感,并让故事更加丰富生动。
例子:Luca(情绪易波动的调停者,INFP-T)对偶遇的同伴愈发感到不安。他们乘坐的缆车莫名其妙地停在了雪季末凸现的锋利岩石上,局势已够糟糕,而身旁的美国人看上去却既不在意也懒于修饰。“哥们,我觉得咱们直接跳下去就行。”那位美国人(自信果断的企业家,ESTP-A)边说边探身出去,让两人的座椅晃个不停。“请别动了,我们还是等一等吧,拜托了。”Luca用略带痛苦的瑞士口音英语说道,真希望自己还在伯尔尼的画室。那美国人只是笑了笑,继续晃悠着双腿,令座椅又更加晃动。“兄弟!放松点,兄弟……”
明确Luca是个敏感和内向的类型,可帮助作者决定他如何面对像自信果断的企业家这样大胆、无所顾忌的人。Luca面对危险的可能时几乎被吓坏,却依旧保持礼貌;而美国人则自信于敏锐当下的判断,丝毫不在意他人对“万一”的担忧。当角色之间的强烈反差借助类型理论明确定位,这样的互动几乎可以顺理成章地自然展开。
内心反应
根据人格理论的行为“地图”,决定角色对事件的感受将变得容易许多,这有助于作者充实他们的反应和内心活动,对于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尤为有益。比如,让我们设想一位中年鳏夫,他不堪寂寞,正努力跨越自我封闭。
例子:Christopher(情绪易波动的架构师,INTJ-T)完全不知如何应对那位咖啡师的调情。这只是例行公事,还是她真的对自己有好感?又或者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试过给大额小费,也试过一分不给,但无论如何,对方总会给他特别的关注,让早已沉寂的少年希望在心头悄然复苏。想到与年轻女孩约会的念头,他犹豫了,不知自己是否能允许自己顺从内心。当然,那些苦恼的内心纠结,最后也没有为他带来半点社交勇气,这天早晨他与她的交流依旧和点咖啡一样平淡无奇。
理解由性格驱动的内心机制,能帮助作者选择角色的人格类型,并据之描写角色的心理活动。情绪易波动的架构师正好契合这位鳏夫: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心愿,但这一人格类型的人往往迟迟不敢付诸行动,对一切情感都要在理性分析后才能释放心声——这样的内心挣扎为浪漫题材平添了一份紧张与吸引力。
角色自主性
小说作者受自己的性格类型影响,往往容易将自己投射到角色身上,甚至无意间让自己的个性造成混淆。要像完全不同的人思考其实很有难度,但理解其他人格类型可以帮助作者巧妙地迎接挑战。与此同时,这也让作者书写的角色间差异更加清晰鲜明,尽管角色们都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
例子:这位作者(情绪易波动的活动家,ENFP-T)正在撰写一个黑暗题材的故事,内容讲述郊区夫妇试图应对他们唯一的孩子因酒驾丧生带来的打击。作者决定让父亲是情绪易波动的物流师(ISTJ-T),并查阅了这种类型的人在面对创伤时可能的反应。作者自己若伤心时,通常会主动寻求亲友支持,但他意识到,父亲这个角色更可能选择压抑自己的痛苦,最终通过酗酒自我逃避情感折磨。
书写与自身截然不同的角色确实颇有挑战,不过人格类型理论就仿佛是一位导游,带领作者游走于他人内心与思想的奇异景观。
灵感的自由
当角色以人格类型为基石,作者能够轻松想象他们的生活,由此激发出诸多精彩的情节构思。角色之间风格、方法甚至长期目标的冲突或和谐也会更清晰,而明晰的人格类型仅仅是一个出发点,作者仍有很大的自由来决定角色的具体行为。
例子:人格类型差异明显的角色,或许由于优势互补而结下深厚情谊,成为最佳搭档。反之,同样的类型也可能仅因彼此不够成熟,无法理解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势同水火,各行其是。而极其相似的角色,也许会像知己一样水乳交融,抑或在文化观念、信仰、个人动机等方面爆发激烈冲突——尽管他们的人格类型极为相似。
无论角色是因性格相契合而团结,还是因性格相左而对立,只要这种关系背后有性格理论的合理支撑,作者便能赋予他们更深厚的内涵。当然,角色纵有深度与一致性,也不等同于必然可预测——这正是我们下期要讨论的话题。
延伸阅读
欢迎阅读我们小说创作系列的其他篇章: